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翻译家梁实秋

三十年前的今天,梁实秋先生逝世。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辞典编纂家,更是重要的翻译家,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旧历腊八)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曾使用过秋郎、子佳等笔名,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八年期间就已经在文学创作方面脱颖而出,发表了多篇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及翻译作品。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深受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lrving Babbitt,1865-1933)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926年回国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次年北伐战争爆发,赴上海暨南大学等校任教,参与编辑《新月》月刊,1930年担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次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著作,1934年担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7年6月23日应邀参加庐山会议,七七事变之后,离家南下。1938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在编译馆担任翻译委员会主任兼社会组主任及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


抗战胜利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1948年抵达广州,任教于中山大学,次年6月赴台湾,担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范大学)教授,历任英语系主任、英语研究所主任以及文学院院长,期间曾担任编译馆馆长。1966年从师范大学退休,继续致力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次年8月完成了37出莎剧的翻译工作,后补译诗三卷,终于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1987年11月3日,病逝台北。

 

《李尔王》,文星书店


梁实秋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辞典编纂家,更是重要的翻译家,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翻译方面,他最瞩目的成就是用了37年的时间(1931年至1967)独自译完《莎士比亚全集》,“成就如此的赫九力士大业(Herculean task),五四以来只有梁氏一人。”(余光中,1988: 28)有学者称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座丰碑”,其译文质量是“第一流”,这一译著“为他作为第一流文学翻译家一锤定音”,与傅雷是“两岸译界两巨子”。(叶永烈,1993: 3-4)


除了《莎士比亚全集》之外,梁实秋还翻译了多部重要作品,如《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西塞罗文录》《织工马南传》《吉尔菲先生的情史》《潘彼得》《百兽图》《咆哮山庄》《沉思录》等西方文学名著。在不同的时期,他还翻译了不少诗歌、短篇小说、散文和评论,散见于报纸杂志。早在清华学校时期,他就于1920年6月的《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上发表了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俄国柴霍甫作);1920年12月25曰在《小说月报》第11卷第12号上发表译文《执旗的兵》(法国窦德著);1921年3月,他与清华同学顾毓诱、张忠绂、翟桓等合作编译《短篇小说作法》。在《新月》杂志社担任编辑期间,于1928年11月10日在该刊第1卷第9号发表翻译论文《莎士比亚时代之英国与伦敦》(W. A. Neilson and A. H. Thorndike作),1929年10月10日在《新月》第2卷第8号上发表《译Burns诗四首(一株山菊、一瓶酒和一个朋友、写在一张钞票上、蠹鱼)》等等。


到了晚年,他编写了《英国文学史》(约100万字)一书,该书姊妹篇《英国文学选》共三大卷(约120万字),收录了梁实秋翻译的在英国文学史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厚达2000多页。诚如余光中所说,“就算他一本莎著都不曾译过,仍然可以翻译成家。”(余光中,1988: 28)

 

《英国文学史》(第三卷)


梁实秋编有多部双语辞典,而双语辞典和翻译关系密切,必然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转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双语辞典编纂方面的成果也可以归入他的翻译成果。郭著章在谈论梁实秋的辞典时说,仅仅以他在1971年和1984年主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辞典》和《最新实用英汉辞典》为例,其字数不下于1000万,这其中“包含着梁氏的很大的翻译成就”;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仍为我国译界所称道,其译绩之丰自不待言。”(郭著章等,1999: 184)

 

《最新实用汉英辞典》



在翻译理论上,梁实秋也有颇多建树。20世纪20至30年代,他与鲁迅为首的“左联”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翻译。在论战的过程中,他发表了多篇谈论翻译的文章,如《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答鲁迅先生》、《论翻译的一封信》等。此外,他在不同的时期还陆续发表专论,阐述他的翻译观,如《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读马译世说新语》、《译英诗七首》等,并在一些访谈中谈论到翻译问题,比如与丘彦明的对话。(见邱彦明,1988)可以说,梁实秋不管在翻译实践上还是在翻译理论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参考文献

郭著章等著(1999),《梁实秋(1902—1987)》,《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邱彦明(1988),《岂有文章惊海内——答邱彦明女士问》,余光中编,《秋之颂》,台北:九歌出版社。

叶永烈(1993),《代序——我看梁实秋》,《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余光中(1988),《金灿灿的秋收》,余光中编,《秋之颂》,台北:九歌出版社。

以上内容整理自《翻译家梁实秋》,作者为岭南大学翻译系助理教授白立平。为便于手机用户阅读,有部分删节。书影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作者采取的是理性的观点,持平的态度,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并运用大量一手资料,以为佐证。因此,书中无论引述梁实秋与鲁迅之间有关翻译的激烈论战,探讨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受白璧德影响而转化为新人文主义信徒的过程,分析梁实秋涉及人性的文学观等,皆不偏不倚,不褒不贬,使人读来深觉信实可靠。


——金圣华


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购买。


延伸阅读

译味译境 | 梁实秋、屠岸译莎翁十四行诗译本比较

译学译家图书10种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